这篇文章本来很早之前就打算写,本文大部分内容也很早就以嘟文的形式发布在 @bgme 账号上,但因为时间等各个方面的原因一直未能将其整理成正式的博文发布出来。 今天因为有一点时间,所以在这里讲一讲我对微博客、长毛象的理解。以及在这个理解基础之上,我将如何进行实例管理工作。
微博客的定义
参考了英文维基、中文维基、百度百科之后。对于微博客的定义,我这里选择质量较高的英文维基对微博客(Microblogging)的定义。
Microblogging is an online broadcast medium that exists as a specific form of blogging. A micro-blog differs from a traditional blog in that its content is typically smaller in both actual and aggregated file size. Micro-blogs "allow users to exchange small elements of content such as short sentences, individual images, or video links", which may be the major reason for their popularity. These small messages are sometimes called microposts.
As with traditional blogging, micro-bloggers post about topics ranging from the simple, such as "what I'm doing right now", to the thematic, such as "sports cars". Commercial micro-blogs also exist to promote websites, services, and products, and to promote collaboration within an organization.
Some microblogging services offer features such as privacy settings, which allow users to control who can read their micro-blogs or alternative ways of publishing entries besides the web-based interface. These may include text messaging, instant messaging, E-mail, digital audio or digital video.
由上可知,微博客是一种以特殊形式的博客存在的在线广播媒体。微博客相较传统博客主要有以下两大不同:
内容更短
互动性更强,可以更加方便的在用户之间分享内容
微博客的功能设计
我们再具体说一说微博客是如何工作的?
首先,最基本的无论什么微博客,每一个用户都有一个用户资料页(Profile page),上面列有用户的个人介绍(Bio)以及历史博文(Status)。 在此基础之上,用户可以发布新的博文(Status update)。博文发布之后,新的博文将出现在用户资料页(Profile page)。
这是微博客功能之零,一切的基石。其相对于传统博客而言,唯一的区别是对内容限制更多,诸如:只能小于多少多少字的微博,图片视频不能大于XXX……
然后便是互动了,微博客与传统博客的重大区别。
微博客的互动,按照其互动的对象而言可分为两类,对象为用户,对象为博文。 前者包括:关注(Follow)、提及(Mention);后者则为:回复(Reply)、转发(Boost)、点赞(Like)等。
这些互动功能,看似是微博客相对于传统博客的创新,但仔细考察之后就会发现,微博客真正发明的只有转发(Boost)与点赞(Like)功能,其他的互动功能都是传统博客便已经存在的。
关注(Follow):微博客的重要功能,关注某一用户之后,你之后将能在主页接收查看该用户的最新博文。这个功能看起来是新的,但RSS不就是传统博客的关注功能?只不过RSS需要额外的一个客户端罢了。
提及(Mention):你可以在博文中 @ 某一用户,然后该用户将会收到相应的提醒。这个好像也是新的,但传统博客早就有 Pingback 、Webmention 了,所以这个功能也不是微博客的创新。
回复(Reply):无需多言,传统博客早已有之。
转发(Boost):一键将他人发送的博客,转载到自己的用户资料页(Profile page)上,这确实是微博客的创新。
点赞(Like):让读者可以一键表示对某一博文的认同,也让作者有了一个可以夸耀的数字,微博客的重大创新。
除了这发布博文与互动这两个基本功能之外,不同微博客平台还各自有一些独属于自己的 features。
比如说按某种神奇算法排列的时间轴,这基本上是各个微博客平台的基本操作了,美其名曰:优化用户体验。 再比如说:博文可见范围控制功能,只许某些特定用户看。 再比如说:微博客时代出现的新产物拉黑(Block)。
以上三方面功能构成了一个微博客。
创建推特的最初动机
我们再看一看微博客的代表推特(Twitter)。
据推特联合创始人 Jack Dorsey 所说:推特最开始的创意只是为了有一个产品,可以很方便的使用手机短信(SMS)与小组交流 [1]。 推特最初140个字的字数限制也源自手机短信。
推特的出现恰逢移动互联网浪潮,短消息加方便的互动分享功能恰好满足了人们记录自己一些短小的想法、分享一些生活中的图片这类短小非正式的需求。 推特也因此流行了起来。
微博客本质上是博客
行文至此,我们应该已经清楚,无论从功能上来说,还是从设计上、从演变历史上而言,微博客只是博客的微型化, 其从本质上来讲只是存放个人记录的博客罢了。 微博客的关注、转发、评论、点赞这些互动功能并没有改变微博客本质上是博客这一事实。
如果你理解了微博客本质上是存放个人记录的博客,那么你也将一同理解很多观点与设计。
微博客不适合公共讨论
虽然现在微博客被大量用于公共讨论,更有特朗谱总统“推特治国”。但这并不意味着微博适合于公共讨论。
这一点如果你对比论坛的设计便可以很清楚的看出。
大规模的公共讨论基本要求是以“话题”为中心,重视“发布的观点”而不是“发布观点的人”。
基于讨论为目的设计的论坛,先是按大的主题划分成诸多个版块,每个版块内又有诸多讨论贴,用户必须要在某个版块下才能发布讨论贴,一个讨论贴必须从属于某个版块而不一定从属于某个用户(匿名版)。
论坛一般关注功能很弱,纵使有也大多是你回复了某个讨论贴,发布了某个讨论贴,关注了某个讨论贴,该讨论贴出现变动你会得到通知这一类的。
而微博客继承了来自博客的特点,其基石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用户资料页(Profile page)以及在此之上的状态更新(Status update)。某条博文一定从属于某一个用户,但往往不从属于某个主题。
虽然,各大微博客往往有话题(Hashtags)功能,但这只是可选项。更重要的是微博客的话题,只是打有相关 Hashtag 博文的简单聚合,而不像论坛那样对于相关版块有专人进行管理。
在微博客,如同博客的RSS一样,关注是基于用户的,而不是基于某个话题。
综合而言:微博客从设计上便不是为了公共讨论而设计的。 虽然微博客的互动功能很强大,但这些互动功能并不是为公共讨论服务的,这些互动功能只适合于观点的传播,而不适合于观点的讨论。
回复:我写了一篇博文,但想听一听读者的看法,于是在最初纯展示的博客中多了回复功能,读者可以在某篇博文写回复自己的看法。回复只是博文的衍生品,作为博主自然有权关闭评论区,删除某些评论,不让某些人评论。微博客完完全全继承了这一点。
转发:将某条博文一键转发到自己的个人资料页上,某些微博客还允许你在转发时附加上自己的一些评论。但转发本质上只是方便一些的转载罢了,更有利于观点的传播。至于你附加的这些评论,由于缺少适当的聚合,并不能构成有效的讨论。
再说一说新浪微博,即然说到微博客那就不能不谈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当初是怎么从腾迅微博、饭否等一系列微博客中脱颖而出的。击败饭否是依靠主动配合审查,击败腾迅微博则是靠引入明星大V。
引入明星大V,以牺牲普通用户的展示机会为代价,让明星大V获得大量展示机会,以此来吸引明星大V入驻,进而吸引普通用户,进而吸引资本。这样的商业模式天然就是与微博客的设计相符合的。
虽然早期微博有着“围观改变社会”,但这只是统一平台带来的方便分享的副产品。此外,在说微博是国内公共话题讨论的重大平台时,切不可怱视,国内对于论坛的严格把控,且这种把控日益严格。百度贴吧为什么在早期还有一些有价值的产出,现在为什么就全是广告了?之前抽风,突然不允许查看18年之前的贴子,最近虽然重开,但大量贴子被删除又是为什么?
关于Block功能
拉黑、屏蔽(Block)功能可以说是微博客,或者说 Web 2.0 时代互联网产品的特色了。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拉黑屏蔽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新产物,而是指拉黑屏蔽正式开始流行,成为一种上网必不可少的工具。
我们看一看有哪些产品具有拉黑屏蔽(Block)功能。电子邮件、各类聊天工具(微信、QQ、Telegram)、各种微博客(Twitter、Facebook、Weibo)……
可以发现这些提供屏蔽(Block)功能的服务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其是以个人为中心的。 无论是电子邮件,还是聊天工具,都是以具体某一个用户为最小的基本单元。 而以话题为中心的诸多论坛服务,Reddit、百度贴吧、BBS、天涯、Discourse、Discuz,好像都不怎么重视屏蔽功能。
各个微博客平台必不可少的屏蔽功能可以说是微博客是以用户(发布观点的人)而非内容(发布的观点)为中心的又一例证。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传统博客也是以用户为中心,但却没有相应的Block功能?
这应该是和传统博客互动性较弱相关。 互动性较强、容易被滥用的评论区,不是很早就有了相应的反Spamming机制吗?这也可以说是某种程度的Block了。
但微博客转发功能的出现,让信息可以很方便的被转载与扩散,再结合关注功能,便造成了一些信息会不请自来,而不是像传统博客那样大部分都是自己主动访问。
当然,如果只是转发+关注的话,那倒还好,毕竟自己关注的博主大多数都与自己有一定共同点,其转发的内容也不会差得太离谱。 但是各个微博客平台为了盈利,为了用户数量,为了活跃数据,又往往搞出热点功能与个性化推荐功能。 这就完全是恶梦了。
所谓热点,即大家都关注的东西,那必然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对其言论也必然涉及公共讨论,但如前文所述,微博客并不适合于公共讨论。 微博客上对热点的讨论,往往只是白费时间。难以聚合加传播层次多,最终必然导致鸡同鸭讲,达成不了有效共识。
如果只是微博客自身缺陷,那倒还好。但平台为了数据,有意放纵Spamming行为,可谓是彻底破坏了讨论的基石。
在任何有管理的论坛,如果你只是为了让自己的信息始终占据首页,而将同样的信息重复发贴几百遍,那等待你的一定是删贴封号。 就算是个人博客,如果你在评论区不停地刷同样的评论,那也同样会被机器或人工删除。 但在新流微博,这样的Spamming行为不但不被制止反倒大行其道,甚至还有了“洗广场”这样一个专有名词。在这样的环境下,还能达成什么有效交流呢? 所谓的热点自然也就成为Spamer们的对决,而一个又一个的超话只不过是开出一个又一个的决斗场罢了。
对于这些Spamming,你可能会说删除就可以了。但是直接删除却又涉及言论自由的问题。
就比方说,我现在在我这个博客中将“人活着就是为了伊莉雅!!!”重复发上一千遍,可不可以?完全可以呀! 因为这是我的博客,是我自己的空间,又没有违反任何法律,当然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发什么就发什么。 读者你不想看,可以右上角点叉,你可以不看,但你不可以不让我发,更不可以直接把我发的东西删除了。
在我看来“热度”这种功能对于微博客而言,完全没有必要。
一方面,如果真的是大家都讨论的话题,那用户自然会通过她关注的用户在时间线上看到,越热的话题自然越多人看到,单独搞出一个“热度”功能又有什么必要?
另一方面,热度的统计方法也太过简单,大多都是基于某 Hashtag 被提及的次数,这也就为“刷热度”提供了空间,这造成了所谓热榜上很多都不是用户想要看到的信息,而是某些人想让用户看到的信息。 热度也为 Fake news、信息操纵提供了空间。 而大量无关的热度,毫无疑问对用户造成了骚扰,特别是新浪微博这样根本无法关闭热度功能的微博客平台。
热度功能并没有给用户带来的什么实际的好处,反倒来了很多害处。这样的功能不要也罢。
个性化推荐的害处则更加明显。 微博客平台的个性化推荐大致有两类,一类是为了用户着想,让用户不错过热点信息的各种奇奇怪对的时间轴算法。另一类,则是推荐一些你可能感兴趣的信息。 前者加剧了马太效应,减少了普通用户展示的机会。 而后者,即使从善意的角度来想,也会形成各种各样的信息茧房,加剧群体之间的裂痕;如果从恶意的角度来想,其完全可以通过搜集的信息,外加心理测量以及有针对性的信息投喂,达到控制你思想的目的。
有人说,我们需要Block功能,是因为要面对社交媒体上各种各样的恶意。 但是这些恶意又是从何而来的?之前互联网上就不存在恶意吗?如果之前便存在恶意行为,那为什么到了 Web 2.0 时代社交媒体恶意才成为一个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理解长毛象的设计
从新浪微博新来的用户可能会发现长毛象有着一些奇怪的设计。 最明显的便是,搜索功能非常弱,输入相应的关键词,但却什么都搜不到。还有就是没有转评(quote)功能。
这些功能的缺失并不是Bug,而是有意为之的。 根据长毛象开发者所言:长毛象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维护一个让所有成员感到安全的社区(Maintaining communities that feel safe for all of its members)。
长毛象搜索功能只能搜索出自己发现的嘟文以及自己互动过的(转发、打星、收藏)嘟文,这是为了防止有人通过搜索某些关键词,不请自来的对某些用户进行骚扰。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某些嘟文可以被陌生人发现,你应当打上相应的Hashtag。而那些没有打上Hashtag的嘟文,将会被认为是不希望被发现的嘟文。
长毛象没有转评功能是为了防止关注者多的用户对关注者少的用户的欺凌。
在长毛象,用户A与用户B的以回复形式进行的交谈对话,只有你同时关注了对话双方(用户A与用户B),她们的对话才会出现在你的主页时间轴上。如果你只关注了其中一人,那么她们之间的交谈将不会出现在你的时间轴中。
这样的设计,有效防止了无关人员插入进交谈对话之中,确保不会出现这样的场景: 关注者人数较多的用户回复了某人一句不太好的话,然后她那数量庞大的关注者便在自己的时间轴中看到这个对话,然后一拥而上,将对话的另一方骂地狗血淋头。 而转评则会打破这种对话双方的平等,造成关注者较多的用户对另一方用户的示众,进而引发网络欺凌。
所以长毛象不添加转评功能。虽然,这样并不能阻止,你通过截图、发链接等方式对他人的示众。 但操作复杂性的增加,会相应减少这样行为的发生。
关于“社交媒体恶意”
对于“社交媒体恶意”,我认为这是由于商业公司一系列错误设计的恶果。
为了追求热点,违反微博客的设计,强行推出热点,想要让微博客成为公共讨论的空间,但因其根源上的以用户为中心,而非以议题为中心,其必然带来无效的争吵,带有讨论性质的热点必然成为养蛊场。 而以热度为中心的时间轴排序,则破坏了信息的自然衰减,破坏了信息传递时间所带来的天然隔离,间接放大了恶意言论,增加了人群磨擦的机会。
要想解决“社交媒体恶意”这个问题,最重要的不是达成共识(当然达成共识也重要,但并不是最关键的因素),而是改变设计。
在这方面长毛象可谓是给出了一个典范。
分布式设计:诸多实例共同构成了一个联邦宇宙,用户分散在不同实例不但极大减轻了服务器开销;还减轻了管理负担,让社区能够自我管理;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多样性。上亿人挤在同一个平台,使用同一套管理规则,差异极大的用户群体却使用同样的规则这不是很可笑吗?分布式社区,不但为让不同用户群体找到适合自己的社区,提供了多样性的生态,更重要的是实例与实例之间通讯开销提供了天然的隔离性,极大减低了冲突的可能。
去算法,纯时间排序:让看到什么内容由用户自己做主,而非某一权威。更重要的是,纯时间排序天然的提供了信息衰减。
去热点化:降低冲突可能,提高了用户隔离。
限制搜索功能:削弱社交属性,让微博客回归博客——个人展示空间本质。
以上种种设计,便决定了,长毛象不可能出现像新浪微博那样的大规模赛博械斗。
恶意言论的出现不可避免,对其解决办法,决不是事先限制发言,或者设置什么敏感词,而是阻止恶意言论扩散。通过增加衰减,增加隔离,便可以将恶意言论的负面影响限制在一个极小的范围之内。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对付传染病是这样的,对于社交媒体恶意也同样如此。
控制传染源:处理违反规则的用户。虽然重要但不可避免具有一定延后性。
切断传播途径:增加衰减,增加隔离,将恶意言论的负面影响限制在一个极小的范围之内。
保护易感人群:加强宣教,让用户对恶意言论、Fake news 有更强的辨识能力、抵抗能力。